中欧班列运输量稳步上升,通欧国际物流数字化引领供应链新变革
发布时间:
2025-08
通欧国际物流(重庆)有限责任公司行业观察:中欧班列运输量持续稳健增长,数字化赋能供应链韧性提升
重庆 —— 作为连接亚欧大陆的贸易动脉,中欧班列近期展现出强劲活力。权威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4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1%,货物运输量同步提升,特别是汽车及配件、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商品运输需求持续释放。以重庆为重要枢纽节点发往欧洲核心节点(如德国杜伊斯堡)的班列保持稳定高效运行。
多重因素驱动稳定增长
分析认为,中欧班列运输量的稳健增长源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供应链韧性需求提升: 全球供应链格局持续深化调整,企业对多元化物流解决方案的需求日益迫切。中欧班列凭借其时效性、稳定性及网络覆盖优势,成为海运与空运之外的重要补充选择,有效增强了企业供应链的韧性与可控性。
运输效率持续优化: 沿线各国协同努力,在口岸通关效率、基础设施衔接、作业流程标准化等方面取得进展。数字化单证传输、预报预检等便利化措施的应用,进一步缩短了整体运输时间。
特定货类需求强劲: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等“新三样”产品出口态势良好,对高效、稳定的跨境物流通道依赖度高。同时,欧洲市场对中国制造的消费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等商品保持稳定需求。
绿色低碳运输理念深化: 相较于传统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在碳排放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注度提升,选择更环保的铁路运输方案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考量因素。
政策支持与创新实践并进
中国及沿线国家持续释放政策利好,为中欧班列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海关监管优化: 中国海关总署等部门持续推进铁路运输通关便利化改革。2024年5月,海关总署发布公告,进一步优化铁路“快速通关”业务模式,简化操作流程,提高境内段铁路进出口货物转关运输效率,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地方枢纽建设: 重庆等主要枢纽城市积极完善集结中心功能,提升仓储、分拨、报关等一体化服务能力,着力打造辐射周边的集散网络。
数字化赋能加速: 物联网(IoT)、区块链技术在班列货物追踪、温控监控、电子锁管理、单证信息共享等领域的应用探索与实践逐步深入。通过数据互联互通,提升运输过程透明度与安全性,赋能客户实现更精准的供应链管理。
数字化:构建未来竞争核心
行业专家普遍指出,数字化技术应用正深度重塑中欧班列的服务模式与竞争力:
全程可视化: 利用GPS、北斗定位及传感器技术,客户可近乎实时掌握货物位置、运输状态(如温度、湿度、震动)等关键信息,极大提升了运输过程的可视化程度和管理效率。
单证无纸化与流程简化: 推动电子提单、电子签章、关务数据在线申报与共享,显著减少纸质单据流转环节,降低差错率,加快口岸通关速度。
智能分析与预测: 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工具可辅助预测运输时效、识别潜在风险、优化资源配置,为客户提供更科学的决策支持和更精准的服务承诺。
服务模式创新: 数字化平台的发展促进了“门到门”全链路解决方案的整合与优化,使客户能够获得更便捷、更透明的一站式服务体验。
展望:深化合作,共筑繁荣通道
展望未来,中欧班列在维护亚欧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方面将继续发挥关键桥梁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扎实推进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深化,中欧班列有望在以下方向持续发展:
网络拓展与频次加密: 进一步开发新线路、新站点,增加现有优质线路的班次密度,提升网络覆盖广度与深度。
服务标准统一与协同深化: 推动沿线国家在规则标准、信息互换、监管互认等方面的协调,提升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一致性。
数字化与绿色化双轮驱动: 持续加大在智能追踪、无纸化贸易、绿色能源应用等领域的投入,打造智能化、可持续的陆路运输大通道。
关于通欧国际物流(重庆)有限责任公司
通欧国际物流(重庆)有限责任公司深耕国际物流领域,依托重庆作为中欧班列重要起运点的地理优势,专注于提供连接中国与欧洲、中亚等地区的国际铁路货运及相关物流解决方案。公司致力于通过专业的操作团队、完善的网络资源和持续的服务创新,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定制化物流服务,助力客户拓展国际市场。
上一条
上一条
其他新闻

为中欧班列起点站,集中欧、中俄、中亚、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营的供应商。是公路、铁路、海运、航空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企业。